飞毛腿和品胜手机电池哪个好?
作者|杨博成题图| IC图
“iPhone没有标配充电器。”陈愉把这些话打了出来,并发到了他的微信群。
从2020年开始,所有新iPhone都不标配充电器和有线耳机,出现在iPhone 12系列手机盒子里的手机配件只剩下数据线。这是数据线第一次单打独斗。
在苹果阉割配件的同时,国产手机厂商也迅速跟风。虽然宣称充电器不标配,但在发布会上,国内厂商还是习惯把充电器和数据线送给消费者。
由于新的iPhone 12系列没有标配充电器和有线耳机,这些配件在陈愉的商店销量一直在增加,从最早的单日出货量2100多只到4300多只,销量翻了一番。
“出货量占比最大的是数据线,充电器排第二,第三和第四是贴膜和手机壳。”告诉陈愉Donews (ID: I love Donews)他做这个生意已经二十多年了。回过头来看,一开始他只卖万能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现在品类比二十年前翻了一倍。
从万能充电到移动充电宝,从可更换电池到不可更换电池,时代在不断进步,技术在不断成熟,但伴随手机的手机配件却从未停止。
这是一个经历了二十年变革的传统行业,其中淘金者不计其数,但真正能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的并不多。
淘金者
2000年初,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大门刚刚打开。作为一种奢侈品,手机只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那时候手机只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只用来打电话,发短信。
董海洋和陈愉差不多大,但他没有像陈愉那样靠卖手机配件发家。董海洋最早的店铺在西直门通信街,从事卖水货手机,而陈宇泽在离西直门10公里的中关村。“基本上那时候卖的都是带配件的手机,没有说整个行业形成今天这样。”
当时手机配件是手机最小的周边产品,种类只有万能充电、电池、手机壳。甚至连胶片都没有具体尺寸,只有一卷胶片纸,然后根据不同的屏幕尺寸裁剪。
当时,手机行业的老大哥诺基亚如日中天,摩托罗拉、索爱、天语等品牌紧随其后。苹果、华为、小米和OV还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对于手机配件行业来说,前期最大的问题是品类少,但优势是成本低,利润高。10块钱一个的万能充电,成本也就1-2块钱,而一些散装电池(可拆卸无品牌非原厂电池),因为非正品,往往能赚20多块钱。
马骁告诉我们,当时最畅销的产品是飞毛腿电池和万能充电器。其他产品卖的不多,品类比现在更单一,品牌配件也少。“2006年销量最大的是电池和万能充电器,手机壳销量也开始上来,但没有前两者多。像手机壳和链条,这些往往是女性买的,而男性还是以电池为主。”
2005年,赵琪在木樨园方仕通广场租了一个商铺,主要经营诺基亚贴膜、手机壳、电池、万能充电。作为一个早期的手机配件淘金者,他甚至没有想到五年后,一款名为iPhone的手机可以一夜之间碾压诺基亚。
“那时候手机配件基本都是深圳东莞的电子厂做的,山寨产品比现在多。”赵琪说,那时候他能拿到最好的进货渠道,进货成本降到最低,基本赚钱,更多的货流向批发市场和各种手机市场。
一个行业,一个产品,有下游,就要有强大的上游支撑。杨远十几年前的电子厂还在生产可拆卸的手机电池和万能充电器。现在,他的电子厂经过转型迭代,已经成为能够生产移动电源、数据线、充电器、耳机等产品的多产业厂商。
杨远告诉我们,随着每个时代需求的不同,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大不相同。对于这些手机配件厂商来说,必须要跟上行业的变化,跟上手机厂商的新动向。
“没有人会知道,十年后,苹果带来了蓝牙耳机,这在诺基亚时代几乎没人用。他们当然不会知道手机电池已经从可拆卸变成不可拆卸了。”杨远开玩笑说。
这些躲在深圳的大大小小的电子厂,大多因为手机的更新迭代而自我革命,有倒闭也有崛起。
品牌宣传
手机配件市场异军突起是近几年的事。由于这个行业产品小而美、回购周期短、利润大空、投资门槛低等特点,大量从事手机销售的人开始开辟第二个“掘金地”。
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手机配件相关企业近49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手机配件”,企业状态为在营、现有、迁入、迁出。其中,近七成相关企业成立时间在5年以内。
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手机配件相关企业最多,近14万家,占比29%。其次是陕西省,相关企业近5万家,占比10%。此外,山东省手机配件相关企业近3万家,排名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年来,手机配件相关企业数量持续上升,年增长率超过15%。其中,2019年新增相关企业近13万家,为历史最高。
“因为这一行门槛很低,利润高,所以大家都想进来赚钱。”杨远说,他所知道的深圳专门做手机配件的电子厂或厂家只有几百家,包括专门做钢化膜和手机壳的厂家。
“钢化膜和手机壳的生产成本和周期比数据线和充电器更低,更快。”阿明的工厂只生产钢化膜和手机壳,年收入一百多万。他告诉我们,一个钢化膜的成本基本是几毛钱,如果批量购买,一个膜的成本在1元左右。
阿明说,他们厂每天基本能生产2-3万片胶片。在12小时内,每分钟将生产41片胶片。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份压力很大的工作。
“整个钢化膜需要经过几个环节才能是合格的膜,包括切割、抛光、涂胶、钢化、包装。经过这些步骤,这些影片将到达用户手中。”阿明说,其实现在市面上卖的膜都差不多,因为制作工艺一样,但是各家用的玻璃材质不一样,所以硬度体验也不一样。
“电影的质量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比如20元的比10元的好,10元的比裸片好(裸片:没有封装,只有一层膜)。当然像现在卖的最好的膜是猩猩膜,手感好,质量耐用。”
马骁表示,从最初iPhone 4时代的柔软PET塑料薄膜,到现在的钢化薄膜,只用了2-3年的时间。iPhone 4S之后,钢化膜开始流行,没有人在贴廉价的塑料薄膜了。直到近几年曲面屏的出现,塑料薄膜才以另一个身份——水定形膜再次回归。
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以大猩猩、一色、Momis为首的品牌膜和手机壳,这是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的第一次交集。
“这些正规品牌的产品先是在JD.COM、天猫等电商销售,然后开始在线下实体店购物销售。”陈愉回忆说,电子商务公司销售品牌钢化膜的时间不长,但当时他们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些品牌。“这些产品都不便宜,均价基本在20-30元。”
对于这些新品牌,陈愉感慨道,几乎是一夜之间,所有人都一头扎进了这个行业,没有给每个人留下喘息的机会。的确,正规军从无到有只用了五年时间,这也是品牌化的趋势,带来了高端手机配件行业的进程。
看这些配件,虽然有的成本低,但是却盘活了很多附加产业,比如保护膜行业、模切行业、印刷行业、包装行业、电商行业、物流行业等等。
这些从业者正在享受贴膜带来的商业化进程,越来越多不知名的小厂开始走向高端品牌化。于是,现在的贴膜种类总是让人眼花缭乱,高透明、磨砂、防偷窥、镜面、防爆、色浆等名词不断映入眼帘,也印在各种贴膜品牌的包装盒上。
马骁认为整个行业应该有几个领导者,否则这个行业就会停止甚至停滞,利润率也会比以前低很多。“如果没有Momis和Yise这样的品牌,市场可能只会是裸机竞争,最后大家的利润会越来越少。”
董海洋告诉我们,现在只有电影覆盖了他商店的一半墙壁,而且有很多种电影。“以前我会给客户推荐裸片,因为裸片赚的钱多,现在只给客户推荐品牌片,裸片已经赚不到钱了。”
对于手机贴和手机壳,人们的需求不再是保护手机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追求美观和个性。所以更多的定制需求在不断迭代。比如在手机贴膜、手机壳中加入郭超、IP等元素,更能满足年轻人的定位需求。
毕竟大众的审美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人们不再认为“买个便宜的配件就用了”,而是认为“如果好看,质量好,宁愿多花点钱”。
“手机配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贴膜和机箱的美化配件,一种是基于数据线、充电器、充电宝的电源配件,还有音源配件,比如蓝牙耳机。”深圳一家手机配件厂商的负责人段明瑞告诉我们,近年来,随着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更多的配件厂商更倾向于国产手机配件的配套生产。“当然,苹果还是第一主力。”
洗牌
2011年ZDC发布的手机配件购买调查报告显示,既买过手机又买过手机配件的人群比例为36.9%。购买配件的主要原因是新增配件和原有配件损坏,分别占49.1%和43.4%。
据DoNews报道,目前人们的主要购买需求仍然是新购机和损坏的配件,并且存在购买配件类型不同的现象——男性用户更倾向于购买创新实用的配件,如外置镜头、游戏机、摄像头等。,而女性更倾向于手机的审美,即手机壳、挂绳等。,但是男女购买充电宝的次数大致相同,这是一个谁都绕不过去的心结。
根据中国三大运营商披露的数字,以手机美颜、个性化定制为代表的手机周边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其中,手机数据线和充电器的市场规模和需求比手机贴膜和手机壳更受欢迎。
“因为电源的配件是刚需,每个人都需要,不像贴膜或者外壳,你不用买。”段明瑞坦言,在他的网店或实体店,重新购买数据线、充电器、充电宝的客户占70%左右,可见超过三分之二的群体是刚需电源配件。
经过20年的变化,手机的体积越来越小,电池也从可拆卸变成了不可拆卸。直接的问题是手机没电后无法及时更换,只能靠不断充电来维持手机的正常使用。
对董海洋来说,手机革命也是他商业革命的机会。“一开始觉得换电池太麻烦,现在习惯用充电宝了。可以说充电宝也给我带来了赚钱的机会。”
据小米官方统计,过去几年其充电宝销量一直蝉联冠军,而且在众多电商平台中,充电宝销量一直名列前茅。
“最早的手机配件只有品胜和飞毛腿。品胜主要是数据线充电器,飞毛腿是电池。两者占比还是很大的。”据董海洋回忆,当初的电源配件里没有充电宝,卖得最好的只有电池和万能充电器。iPhone 4之后,可拆卸电池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的继任者是现在才有的充电宝。
陈愉表示,可消耗电源配件的销售比例几乎与充电宝相当。由于苹果原装数据线的材质问题,经常会导致使用一段时间后数据线开裂,所以经常有人购买数据线。但是当他第一次听说品牌数据线和充电器的时候,他觉得这样的配件不会好卖,但是现实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
品胜最早进入数据线和充电器市场。它在营销策略上采用了小米现在所秉承的低价策略,开始以上乘的品质和仿品一样的价格攻城略地,抢占市场。直到2011年,一色和绿色联盟相继成立。这时,他们瞄准了同一条轨道。
根据品胜官方提供的数据,2007年其数码相机电池和充电器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0%。然而,在品胜2016年上半年的报告中,其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下降了30%左右。品胜对此的解释是行业竞争和假货的影响。
宜色和绿联属于后来者。两家公司的优势在于拥有苹果的MFI认证,这在整个配件行业非常重要。苹果使用授权配件厂商生产的外接配件是一种logo许可。
在陈愉看来,品胜曾经是品牌手机配件的代名词,如今却显得有些“疲惫”,曾经的风光已经被绿联、贝思、安科等赶超。此外,竞争对手Momis在新品牌的冲击下也失去了一些光芒。毕竟它的主营业务还是手机壳。
突破
可以说手机配件在生存了20年后依然在前进,只是这个赛道的战斗更加激烈。从最早的两三头发展到六斗,甚至从蓝海发展到红海。
手机配件行业经历了1.0(品牌化)、2.0(通过营销占领市场)的时候,现在到了3.0(持续创新研发)。3.0时代,手机配件有了本质的不同,那就是硬件的整体创新、RD和生态,而不是简单的代工和加工。
天眼查数据显示,近三年手机配件相关企业专利申请量逐年上升。2018年专利申请1.1万件,2019年超过1.4万件,2020年超过1.6万件。
其中贝琪专利230项,亿彩专利91项,莫米斯专利58项,绿盟专利495项,品胜专利384项,安科专利490项(以上数据统计截至7月1日)。
通过数据我们发现,绿联的专利数量最多,也有很多品类,包括充电器、移动电源(充电宝)、汽车电子产品、电脑外设等。安科第二,品类相当于绿盟;产品拿下第三,专利主要集中在充电器、数据线、耳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手机配件也在不断聚焦RD,从过去只聚焦销售到今天的销售和RD一样。
如今,在这个赛道上,很多人都在不断改变自己在战场上的玩法和战斗方式。手机配件的销售渠道也从过去的手机店、批发商城,变成了JD.COM、淘宝、拼多多等电商,以及Tik Tok、阿auto更快等短视频平台。可以说,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下,他们似乎也经历了从实体到电商的客户和营收。
“这个行业的变化大于手机行业。如果不是亲历者,你不会发现一个小小的手机配件就能创造这个行业。”马骁感慨地说,起初,他店里卖的配件基本都是诺基亚,但十年后的今天,他店里最多的配件品牌是苹果、华为、小米、OV。
段明瑞、杨远、阿明还在生产一线奋战。他们坚信手机配件行业会有更大的未来。陈愉、董海洋、马骁和赵琪都在不断扩大其商店的品类。除了手机壳和充电器,他们还卖游戏配件。用他们的话说,他们现在不得不依靠多个类别来盈利。
近二十年来,手机配件行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品牌化的周期性变化。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配件的发展史,真实还原中国手机的发展史。作为周边产品和下游产品,可能不太引人注目,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未来,他们如何突破这场争斗,找到下一个突破口?
注:陈愉、董海洋、马骁、段明瑞、阿明、杨远、赵琪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Donews。